“我心中的英雄”强国征文 | 一线战“疫”者
2021-08-27 19:15:28          来源:衡山县自然资源局 | 编辑:徐梅芳 | 作者:李斐亚          浏览量:28356

作者:李斐亚

窗外的树晃动了1693次,树叶吹掉了486片;小鸟叫了167声,往复飞过196次;家里有大米35214粒……

当然,这只是去年新冠肺炎肆意入侵在华夏大地上朋友圈中流传的一个段子而已,但在回味完这个段子后,我却也能有着闲暇去默数田间风吹稻穗的摆动,塘里游鱼溅起的水花,细听稻下林间的蛙叫蝉鸣,声影交织,当真是编出了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孟夏美景。

2021年5月底,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受新冠疫情影响确诊人数已超3300万例,死亡病例即将突破60万,国民惶惶不可终日;相邻的印度共和国确诊人数还在以日增数万的趋势居高不下,人民看着被感染致死的亲人集中火化却无法安然送终;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领土上空仍然在进行着打击与拦截的炮火互轰,宛如一场跨国烟花盛典,只不过这场“视觉盛宴”不再被人们伴以惊叹和赞美来歌颂,随着它而来的是双方数以万计的伤亡总和。

很庆幸,生在了这么一片太平盛世! 

负重前行的戍边人

2021年2月份,曾有那么一个词持续霸占了网络热搜榜——“戍边战士”。

词语很熟悉,防守边疆的战士;却又很陌生,陌生于他们的日常,陌生于他们的故事。生于盛世,我们与他们相距十万八千里。

2020年4月开始,印度边防军试图单方面改变边界管控现状,在边境搭建便桥,修建道路,其间多次挑衅我国戍边的解放军战士。

2020年6月,印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再次越境。在央视公布的加勒万谷冲突当天的视频影像中我们看到,我军团长祁发宝仅带领几名官兵前往交涉。可是在蓄谋已久的暴力入侵面前,所谓的交涉是多么的苍白无力。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印军长龙,祁发宝团长毫不退缩,他张开双臂,带领着仅随的几名官兵,用身体筑成人墙,赤手空拳,与入侵者做着殊死搏斗。他们深知,对方如果从这里越界了,那么被踩在脚下的不仅仅是边疆的领土,更是祖国的尊严。

这场战斗从白天一直胶着到黑夜,等到我方援军抵达时,外军已有20人丧生,100多人受伤,还有10多人被俘,而我方,也有四名战士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河谷,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叫陈祥榕,年仅19岁!

陈祥榕牺牲后,部队前往他的老家慰问,问及其母亲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母亲只说了一句:“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只想知道,他在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二十年如一日的守村者

2021年3月,收看完加勒万谷的新闻报道,赵书记眼里噙着泪花念叨着:“二十来岁,比我儿子的年龄还小,可正是准备开枝散叶的时候呐,如果还活着,如果在家里,也一定已经开始听着妈妈的‘什么时候把媳妇带回来看看’了吧?”

他是衡山县白果镇万家村的支部书记,也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就进入了村委工作,从此在村里扎下了根,扛起全村人的盼头与希望,蹒跚走了近四十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带着村里从通一家,到通万家。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从20世纪的沼气下乡到现在的新农村一站式服务,他总是冲在第一个去学习与实践。已近花甲的年龄,甚至都不知道拼音和笔画的老同志,学起计算机操作来是困难重重,可他却毫不畏难。

“我见过凌晨三点的月亮,也见过清晨五点的太阳。”

万家村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曾拥有自己的自主产业和集体经济,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意留在家里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于是荒废下来的鱼塘和荒田被赵书记主动揽上了肩。

通常是这边才把学习和工作忙完,躺在床上还没来得及进入梦乡,屋外的鸡鸣就已经在提醒他要开始新的一天的劳作了。

“割些鱼草给鱼吃,这样鱼儿能长得肥硕一些,也可以卖个好价钱。” 憨厚的笑容布满在那些岁月的褶子上,仿佛融进了身边的风林水土,让人觉得特别踏实。

当披星戴月成为常态,它就不再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超然与洒脱,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守与担当。

现在衡山县白果镇万家村已经由湖南省省级贫困村转为乡村振兴试点村,全村90多户贫困户已于2019年全部脱贫,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已经开始愿意把自己在外面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带回来,一起发展属于自己的产业经济。 

不忘初心的播种人

“你都已经是退休的年龄了,还这么拼命学拼命做干吗,儿女也已经长大了,成家了,是时候该享享清福了。”

“在其位,谋其事,人民相信我,才推选我做村支书,现在时代发展如此迅速,我也得与时俱进,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才能让村子发展得更好,也为后生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推杯换盏间,王队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他于2017年被衡阳市委派至衡山县白果镇新庄村开展精准扶贫驻村工作,担任扶贫队长、村第一书记。

初来乍到,他对村子不熟,语言也不通,甚至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村民交流还要带“翻译”在身边。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既然现在来到了这里,就是组织对我的信任,那我一定要认真为村民做些什么才行!”

想到便做。他一边走村入户,访遍全村80余户200余人贫困户,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与家庭情况,标注在自己的手绘地图中,制定成“战略图”;一边为了能够更好地与村民沟通、交流,真正地融入到村集体中去,利用闲暇时间拉着村干部与附近的村民聊天夸家常,向他们学习本地方言,更是主动走访关心非贫困户的留守老人,他说“物质上的脱贫不叫脱贫,一个人只有精神富裕了,才能真正富裕起来”。切实践行了扶贫扶志的指导思想。

新庄村距市里不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王队长却怕耽误这来回几小时时间,经常周末都舍不得回家,村干部常拿他打趣道:“古有大禹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今有跃庆扶贫离家二周而不归。”

在王队长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衡山县白果镇新庄村于2018年年底就已完成全面脱贫,一度成为衡山县全县脱贫示范村。

“王队长,再多待一些时日吧,你插下的那片稻穗快要成熟了!等收了稻,打了谷,带点儿,带点儿回去……”

“王队长,没事就常回来看看!”

“王队长,慢点走,一路顺风!”

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工作队也要陆续撤离。他没想打扰这片淳朴的村民,只想悄悄地走,如同当初轻轻地来,却不知那片云彩早已把离别奔走相告于田垄上、泥泞间、柳荫下、星辉里……

透过镜片的折射,陡然瞧见那双眸子里已是泛滥成河。 

他们不是英雄,没有超能力,他们只是一个个普通人,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他们也是英雄,他们带着强大的意志和信念,把分内事做到了极致。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罢了。民族的振兴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前赴后继的践行者,才能百川汇海,众志成城!

“咕呱”“吱吱”还在不知疲倦地演奏着深夜交响曲,似乎也在欢庆这个百年华诞。

明天,仍旧是太阳高照的一天!

责编:徐梅芳

来源:衡山县自然资源局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下载APP